《走進布農的山》
- Thomas

- Sep 28, 2023
- 1 min read
Updated: Oct 1, 2023
by 郭彥仁 (郭熊)

看見天邊掛著的一輪滿月,想起,明天中秋呢。
曾經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,累積累積的不耐煩,在翻過哪一頁終於爆發之後,邊想著「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,你這厲害怎不出自傳呢,說好了題目是哪個,老說你你你,你你你,卻是干我屁事呢」,邊決定棄書不再浪費時間閱讀。
一會兒還氣不過,再特地翻到作者頁,看了看名字,在心裡把那個作家打兩個差差,想說記著名兒省得以後再踩雷。
後來,也仔細想過,我喜歡的作家,三毛、簡媜、楊絳等等先生,寫文章講得不也常是他們自己嗎?甚至第一人稱的文章,不本來就應該是講他們的事嗎,卻為什麼閱讀他們的散文從來沒有那樣的情緒呢?
還沒想清楚。
硬要粗糙的舉例,大概就是「聽了一個精彩的冒險故事之後,像是跟著作者走了一趟旅程感動的同時,油然而生對冒險者的欽佩」和一個「一直講自己多勇敢多努力又多厲害旅程又多艱辛,但其實所謂的冒險故事無聊到掉渣,你八拉八拉到底乾我啥事」的差別。
或者,抽象一點說,前者,是透過作者的眼睛或生活體驗看到了世界;後者,是假借看世界的名義,希望世界都看到他。
大概是寫作的初始心態與動機就不一樣吧。我猜。
阿......這書是前者。
呵,這樣寫讀後心得,會不會太任性?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