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留下來的人》
- Thomas

- Apr 7, 2024
- 1 min read
by 康舒雅 2024

嗯嗯......滿心期待地翻開書,稀哩呼嚕饒有興致地看完了前半部,卻是越往後看越吃力,越看越想兩三行併一行的溜過去。而後,兩三行變兩三段,兩三段變兩三頁,兩三頁變成兩三個主題;得誠實地說,最後其實留下的真不多......
該怎麼說呢。
如果余秋雨說的:「文學的意義,是讓人看見。」為真,那麼用手機拍下當前台北市四處的街景,加上「有很多機車、街上很多招牌、有許多人在難得的綠蔭公園散步」之類的旁白,雖或許可以當個紀錄,卻十張二十張街景之後,大概除了照到他自己家附近的影像以外,誰還認真看呢?
而,若單要憤世嫉俗的說,人都自私,與己無關都不會注意想看。
那楊絳楊先生一篇散文寫的《林奶奶》,我更是八竿子的不認識呀,我卻為啥對文字背後的時代環境、人物個性,都饒有興致的手不釋卷呢?
三毛的荷西與沙漠、齊邦媛的東北、蕭麗紅的台灣農村、簡媜的宜蘭鄉下,不也都跟我無關嗎?為什麼都在記性可以跟金魚論兄弟的我的心裡留下痕跡呢?

Comments